12月14日下午,学校党校举行了第5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暨“党的基本知识与大学生社会责任”课程结业考试,全校一千余名学员参加了考试。党委委员、组织部长陈光明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巡视了考场。
学校历来重视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。在今年年初第一次党务工作例会上,学校党校校长、党委书记许继荣对今年大学生党课培训工作作了重要指示,要求要在大学生党课培训上下功夫,扩大培训的受众面和教育面,提升培训质量。会后,组织部、党校按照要求精心谋划,积极举措。在教务处、人事处等部门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,积极探索推进培训的“供给侧”改革,创造性地将党课课程与贯彻安徽省教育厅《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》相结合,开设了“党的基本知识与大学生社会责任”选修课,成立了若干教学团队,制定了教学大纲,分配了学分,将党课培训纳入到公选课,面向全校学生开放。
将“党课”变成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,给予学分,大大扩大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覆盖面,打破二级学院之间的选课壁垒,把各学院开设的“党课”放到全校范围内供全体学生选修,而不再像以前各学院为本院内部学生开展教育,这意味着各学院之间的党课教育有了竞争压力。引入学生这一接受方的需求与评价,这是本次“供给侧”改革的重要特征。同时,此项改革并不影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育。参与选修学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在课程学习结束并通过考核后,可以同时拿到结业证书和学分。参与选修的非入党积极分子可以拿到学分,在校期间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分子不必再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,只需进行专题培训和考核便可拿到结业证书。
作为一门面向全校的公选课程,这门“党课”与专门面向入党积极分子的课程稍有不同,在课程的设置上,除了保证党的基本知识内容教育,还融合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内容。在上课形式上,讲授与体验式教学、社会服务相结合,学生在接受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,也进行了学生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,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予以拓宽,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。
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,党课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扩大了党课教育覆盖面,把入党教育前移,融入教育教学,融入思政课主渠道,真正做到党员培养教育大学四年不断线,使学生党员的选苗育苗、培育和启蒙更有效更聚焦。目前此课程成为全校选课学生最多、授课教师最多的一门公选课。(李元 学生记者 蔡贤嘉)